国际学术研讨会聚焦文物防震技术,专家齐聚成都共护文物生命线

2024-10-20 20:01:33来源:北方时空

自然灾害如地震对重要文物造成了损害,其中严重者甚至导致了文物的损毁。这一情况已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探讨如何在地震中有效保护文物的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际研讨会召开

2024年10月20日,成都成功举办了文物防震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希腊、意大利、日本等国的约150名国内外专家。作为会议举办地,成都展示了其在相关学术领域的重要影响力。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凸显了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与会专家的国籍多样,进一步证明了文物防震是全球性的关键议题。

在研讨会上,内容详实,集中讨论了国内外文物抗震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关键成就。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成都,展开深入交流。这一活动预计将对文物抗震技术的发展产生显著推动作用。

葛家琪团队成果

葛家琪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在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的研究成果显著。该团队专注于砖石与木质结构文物建筑损伤预测模型的理论方法研究。他们还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医号脉式”方法,用于文物建筑关键性能参数的诊断。这一创新成果充分展现了团队的科研实力和智慧。

中外专家成都共话文物防震技术 冀更好留住“历史宝藏”_中外专家成都共话文物防震技术 冀更好留住“历史宝藏”_

四川阿坝地区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直波碉楼等文物建筑的修缮与保护。这一应用实践充分证明了研究成果的实际效用,推动了学术成果向文物保护实际效益的转化。因此,这些古老的碉楼等文物建筑得到了更加精细的保护。

吴来明的观点

吴来明,上海博物馆的研究员,持有独到的见解。他近期提出了一个针对馆藏文物整体防震的理论体系。该体系涵盖了地震波、馆舍结构、柜架以及文物本身四个方面的诱发因素,并对这些因素的管理风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一系列行动充分体现了他对馆藏文物保护的全面考量。

他提出,对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与细化至关重要。借助构建更为科学、合理且精确的风险评估技术,可以有效地指导风险预防和控制工作。此举有助于在地震发生时减少对馆藏文物的损害风险。

裴强强的技术装置

裴强强研究员,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专注于丝绸之路土遗址保护的研究。他提出了一种足尺静动力试验响应成套测试装置,这一装置在土遗址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装置能够构建与土遗址相关的计算模型,并建立起相应的评估体系。

该装置能够生产出全面的稳定性控制技术体系。这一技术对于土遗址保护的研究与实施极为关键。它为丝绸之路沿线的土遗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有助于减少地震等自然灾害可能引发的破坏风险。

和田浩的理念

和田浩,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研究员,对“减损”理念在博物馆文物防灾工作中的运用给予了高度认可。他强调,博物馆在防灾工作中需结合个人经验、实验数据及预测信息,以降低地震对藏品可能产生的损害。为实现这一目标,博物馆需全面而细致地掌握所藏文物的特性及相关资料。

在灾害发生时,准确识别潜在风险类型至关重要。以地震为例,预先掌握不同震级可能对文化遗产带来的破坏程度,此类信息有助于显著增强初期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余健提出的重点

余健,三星堆博物馆的研究馆员,对研究重点予以强调。他强调,对各类文物进行科学量化,并实施系统化设计及相应措施,这一举措至关重要。此方法不仅可显著增强文物的抗震能力,亦有助于提升博物馆藏品整体抗震性能。

三星堆博物馆对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等大型特殊文物进行了三维数据扫描。扫描作业完成后,基于所得数据,构建了研究模型,以探究地震可能对上述文物造成的损害。此方法成功实现了文物风险评估的科学化和量化。此举为其他博物馆在文物保护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

尊敬的读者们,请问您所在地区有何显著的文化遗产?您对于如何有效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尤其是防范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看法如何?我们热切期待您的参与,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宝贵意见。同时,我们也恳请您为本文点赞并转发,以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