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行动开启
1月25日,中国网信网公布消息,国家网信办近期积极推动“清朗·整治违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该行动着重要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持有并公开许可证,清除非法信息,整治违规网站和账号。此举旨在规范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秩序,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新闻传播领域存在规范不足,导致虚假信息和违规报道频发,严重影响了传播秩序。在此情况下,国家网信办迅速启动了专项行动,这一举措十分必要。该行动通过制定明确规则和强化监管,为网络新闻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推动了其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推进“持证亮牌”工程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相关人员透露,为提升网络信息传播的规范化水平,该机构正力推“亮证上岗”措施。此措施规定,所有持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账号需在账号界面添加醒目的红色“V”标识,并公开其服务主体名称、许可证编号及服务类别。同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需在网站、应用等平台显著位置展示相应许可信息。
“持证亮牌”项目的推行显著增强了互联网新闻服务的辨识度。此举使得公众能够更清晰地辨别合法新闻来源,并增强了对于正规新闻内容的信任。与此同时,对新闻服务提供者来说,该措施起到了规范和约束作用,推动他们遵循法律法规开展业务,并提升了整体服务质量。
仿冒假冒新闻单位查处
专项行动依法打击了多起冒充新闻单位的违法行为。其中包括“中国国际新闻网”、“黑龙江在线网”、网易平台上的“华夏早报”以及西瓜视频平台上的“信息新报”等网站。这些网站冒用新闻机构名义,散布虚假消息,误导了广大公众。此类举动严重损害了正当新闻机构的声誉,同时也扰乱了新闻传播的正常秩序。
冒牌新闻机构利用公众对合法新闻机构的信任,传播虚假信息,此类行为常引发信息混乱,影响公众对公共事件的正确认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执法举措有效曝光了这些伪劣机构,维护了新闻业的声誉及公众的知情权。
违规“采访”“报道”整治
一些未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机构擅自开展“采访”和“报道”活动,已受到相应的处理。比如,一家文化传媒公司未经批准,擅自建立了“中视生态环保网”,非法招募“记者”,以新闻机构名义进行所谓“采访”,并违规发布新闻信息。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行业规定,还可能引发报道失实和错误。
未经授权的采访和报道活动因缺乏必要的专业审核和监管,使得新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对此类行为的规范旨在提升新闻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确保公众能够获取到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从而维护新闻行业的良好秩序。
借舆论监督谋利打击

舆论监督的名义被滥用以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同样受到严厉打击。诸如“房财经”百家号、“潇湘经略”微博和“乳韵之家”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传播针对企业的负面信息,借此机会寻求商业合作或对企业进行敲诈。
相关账户散布虚假负面信息,对企业施加了压力,此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还侵犯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采取的打击措施,有力地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并促使舆论监督重新履行其应有的职责。
持续整治清朗网络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指出,将不断加强针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领域违规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这一净化网络新闻环境的任务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坚持不懈,逐步增强整治效果。通过不间断的整治措施,有望逐步减少违规违法行为的生存空间,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加清新的网络环境。
未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将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对监管策略进行持续优化,力求有效遏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领域的违规现象。公众有望享受到更加健康、真实、有序的网络新闻环境。这些整治措施能否从本质上净化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环境,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