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后,大众陆续回归工作岗位。但在此过程中,维护国家安全的警觉性绝不可降低。当前,公共Wi-Fi等安全隐患频发,这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焦点问题。返岗后,大家需从多个角度加强国家安全防护。
公共Wi-Fi风险问题
公共Wi-Fi的密码通常较为脆弱,且接入条件宽松,这些因素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安全风险。调查发现,众多公共Wi-Fi网络缺乏有效的加密手段。尤其在商场等公共场所,由于用户构成复杂,其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无论是出行还是返程,用户都应保持警惕。不少陌生人可能接入这些Wi-Fi,若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漏洞,便可能盗取连接者的个人信息。在连接Wi-Fi之前,用户应仔细核对名称及信息,如有疑问,应向工作人员咨询。
当前安全环境严峻,我们必须提高公众对公共Wi-Fi潜在风险的认知。尤其是对于从事保密工作的人员,应避免使用公共Wi-Fi传输敏感信息,这样做可以有效防止信息外泄事件的发生。
涉密岗位安全问题
涉密岗位的工作人员肩负着关键职责。他们必须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坚持“非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的原则。以政府机密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例。当前,数据窃取事件屡见不鲜,众多间谍情报机构企图窃取涉密信息。在办公场所和企业内部,涉密岗位人员需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返岗后,他们需严格遵守规定,对涉密文件及载体实施规范管理。以某涉密单位为例,员工需细致核对文件,排查遗失或损坏现象,确认无误后方可继续工作,此举有助于保障涉密信息的安全。
办公设备与文件检查
春节期间,部分单位因人手不足或无人值守,存在诸多潜在风险。办公设施可能遭遇故障,关键文件资料亦面临安全隐患。节后,各类单位,包括企业和事业单位,均应迅速进行资产盘点和检查。数据表明,尽管节后办公设备故障或文件丢失的比例不高,但此类事件仍有可能发生。
核心涉密机构必须对办公场所及设备进行全面审查。例如,一些科研机构会定期升级其软件系统和防病毒工具。这种做法有助于防止设备遭受攻击,阻止恶意软件窃取信息,进而保障国家机密的安全。
调整状态防麻痹
春节假期结束前后,工作间隙容易形成安全防护的空缺。众多员工回归岗位后,由于假期放松,心态可能变得懈怠,行为上也可能出现疏忽。尤其在关键部门和保密部门,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因此,工作人员需迅速调整工作状态,警惕麻痹思想的出现。
部分员工在假期结束后难以迅速恢复工作状态,这种情况可能干扰工作流程的连贯性,还可能引发安全防护的疏忽。为确保节前的工作节奏得以保持,有必要加强个人责任心,持续保持高度警觉,确保工作顺畅进行。
人员交往需谨慎
境外情报机构可能采取多种策略进行潜入。他们以“结交朋友”“回忆往事”为名,试图与工作人员建立联系,并运用不同手段进行情报搜集等活动。对此,工作者尤其是从事涉密工作的同志,需保持高度警惕。
部分工作人员在节假日期间,面对突然而来的联系者时,往往缺乏警觉。特别是在车站或旅游景点,与陌生人突然交谈并试图拉近关系的情况,应引起特别注意。他们应避免泄露任何涉密单位或个人身份信息,同时,对于他人的言辞也应持怀疑态度。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坚决拒绝,以免陷入潜在陷阱。
鼓励民众积极举报
民众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一旦察觉到可能威胁国家安全的线索,公众可通过不同途径进行举报。国家安全机关设有12339举报热线、网络举报系统,以及国家安全部官方微信的举报通道。市民在日常活动中若遇到可疑情况,如街上发现疑似间谍活动的人员,可立即向所在地国家安全机构报告。这要求公众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认识到个人的贡献对国家安全整体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