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我国首部能源法正式实施,其影响显著且意义重大。该法自公布以来,便引起了广泛关注,无论是能源行业从业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对它如何塑造我国能源未来充满好奇。近期,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接受了独家专访,对法律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
能源规划成为法律制度
自2023年1月1日起生效的能源法规,首次将能源规划确立为法律制度。这一变革意义重大,彰显了规划在能源领域中的核心作用。在此之前,能源发展中的规划可能并未具备如此显著的约束与指导作用。以某省份为例,其能源项目建设曾较为分散,缺乏统筹规划。新制度的实施,使得该省份能够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系统性的合理规划。此外,该制度体现了能源法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创新,如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设立,为能源体系向低碳转型提供了法律支撑。此举还标志着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成为法定要求,预示着我国将更加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我国对能源转型趋势有着明确的认识,这一制度反映了这一观点。目前,全球范围内都推崇低碳发展模式,我国能源行业亦需适应这一趋势。根据相关数据,若要达成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必须显著增加。将能源规划制度纳入法律轨道,将有效增强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的执行力度。
绿色能源消费机制
万劲松副局长指出,绿色能源消费的推动机制是能源法的一个显著特点。该法首次将绿色电力证书制度纳入法律范畴,以此激励公众和企业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以一家大型工厂为例,若其率先采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电力生产,不仅能够获得绿色电力证书提升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降低自身碳排放,为未来可能实施的碳排放政策提前做好准备。
我国正着手建立碳排放双重控制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超越了单纯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做法,而且在生产与生活等多个层面促进绿色低碳的进步。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此机制旨在引导公众消费习惯向低碳环保方向转变。例如,在电力使用高峰期,若居民知晓分时电价,他们可能会选择错峰用电,从而间接助力减少碳排放。
明确各类能源交易市场
能源法规定,须构建一个涵盖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统一交易市场。这一统一市场的建立,旨在确保所有经营实体在能源竞争中获得平等的机遇。过去,市场可能存在透明度不足或某些主体享有不公平优势的问题。当前,法律确保了所有参与者公平竞争,从而促进了能源市场的内在动力。以一家小型新能源科技公司为例,以往它可能难以进入石油交易市场,而现在,只要满足规定条件,即可获得平等的参与资格。
该措施有望吸引众多资金涌入能源开发与科技创新行业。能源开发与科技创新历来是推动发展的核心要素。然而,过去由于市场混乱或存在限制,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如今,得益于法律保障,资金流入有望增加,这将有力支撑能源行业的持续发展。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我国已构建起一个包含供求关系、可持续发展等多重因素的能源定价体系。该体系是基于我国能源市场的具体状况而设立的。过去,能源定价主要基于供需关系,而现在,引入可持续发展因素后,定价时还需考虑环境成本等额外因素。以煤炭发电为例,若在成本中纳入环境补偿,这或许将推动能源企业转向清洁能源。
在需求侧管理领域,对阶梯电价和分时电价等机制进行了优化,以指导能源消费行为。针对家庭用电,阶梯电价促使大用户可能减少用电量以降低成本,而分时电价则使能灵活调整用电时间的用户实现更合理的能源使用。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整体能源效率。
能源的垄断与竞争改革
能源法促进了自然垄断部分独立运作及市场竞争环节的市场化转型。能源行业包含若干自然垄断环节,如电力输送网络的构建与维护,同时需警惕垄断企业滥用其优势地位。独立运营有助于企业专注核心业务,确保服务稳定与优质。至于竞争性环节,如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后,竞争将更加公正。过去,新能源项目招标可能遭遇地方保护主义等不公平现象,而市场化改革后,全国范围内将依据条件选拔最优秀的企业进行项目开发。
能源储备制度的创新
新制定的能源产能及矿产地储备体系为保障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尤其是首次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储备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在遭遇极端情况,如重大自然灾害或国际能源供应紧张时,这些储备将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例如,某地区曾遭遇天然气供应短期紧张,若企业储备充足,则能有效缓解这一危机。这充分说明,这些新制度是根据我国能源供应的复杂性而制定的治国策略。
您觉得在能源法执行期间,有哪些环节亟需加强监管以促进其有效实施?欢迎发表意见、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