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财政资金成私人小金库,百余元公款也不放过,这是什么操作?

2024-11-07 00:10:24来源:北方时空

江西资溪县高田乡前党委书记邓少鹏,竟然连百余元的小额消费也动用公款。这一案例的细节令人震惊,同时也揭示了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在“群腐”专项整治行动中,乡镇财政资金被挪用的现象愈发凸显。

夸大多开现象严重

某些地区公务接待和职工用餐中出现了明显的“虚报冒领”现象。例如,原本只需5元的白菜被提高至10元,15元的鱼则被抬升至30元。这并非简单的物价上涨,而是部分人员通过这种手段非法套取经费。在某些地区,通过此类手段非法获取的经费甚至超过了47万元。这种恶意哄抬物价以非法获取资金的行为,严重侵蚀了财政资金。此外,此类行为在乡镇财政体系中发生,直接影响了乡镇的发展资金等。

乡镇财务管理中,采购环节监督不足,诸多问题浮现。部分人员趁机钻监管空子,谋取不正当利益,无视基本财务纪律。

偷梁换柱违规报销

违规报销现象在干部中并不罕见。部分干部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名,非法挪用86万元财政资金,用于购买烟酒等与整治目标毫不相干的商品。此类行为严重违背了财政资金的使用初衷。财政资金原本旨在提升民众的居住条件,却遭滥用。

该做法的成因主要在于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足,且在审批报销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若不予以纠正,人居环境整治将沦为空谈,民众将无法目睹政府资金投入的实际成效。

虚假立项层出不穷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存在“虚假立项”的现象。同一道路在短短一年内竟被“修建”了七次。这一行为显然违背常理,其背后的动机是为了非法套取修路资金。原本旨在提升乡镇交通状况的修路资金,却在这种非法套取之下,道路状况依然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

部分干部在资金套取过程中忽视了乡镇发展,对于项目立项和审批环节缺乏严格的核实。在工程验收阶段,亦出现了形式主义的问题。

套取资金用途损害群众利益

经查,涉案财政资金用途多样。原本应投入于乡村振兴,如房屋、道路、桥梁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以及发放惠农补贴,关照弱势群体等。然而,这些资金被腐败干部挪用,导致村民应得的福利大幅减少。尽管个别干部涉案金额可能不高,但作案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因此,群众在改善生活方面的获得感难以增强,面临的各种急迫、困难、忧虑和期盼的问题也难以得到解决。

乡镇发展对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然而,此类挪用财政资金的行为却对发展进程造成了严重阻碍。

集中查处产生震慑效果

自今年起,江西省各区域全力投入,对一系列腐败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其中包括对“蝇贪蚁腐”的整治。以宜春市为例,该市已查处210起腐败和作风问题,并对146名涉事人员进行处分。这一系列查处举措,对企图非法获取财政资金的官员形成了显著的威慑效应。

政府对套取乡镇财政资金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此举彰显了政府坚决打击此类违法行为的坚定决心。然而,监察和执法工作仍需不断强化,以防止任何腐败干部逃脱法律的制裁。

弥补制度漏洞是根本

问责机制虽能暂缓问题,但欲根除隐患,根本之策在于根本治理。观察众多套取资金的案例,不难发现,小额项目监管不力、财务审核流于形式等问题是主要漏洞。亟需加强乡镇资金监管的薄弱环节。唯有如资溪县针对邓少鹏案推动同类案件治理,逐笔账目详查,有的放矢,确保公共资金在阳光下透明使用,方能确保每一分钱都精准用于民众急需之处。

针对如何有效遏制乡镇财政资金被挪用的问题,我们诚邀读者提出见解。请问您认为还需实施哪些策略,方能从根源上加以解决?我们期待您的积极参与,发表评论,分享您的观点,并给予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