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仁满族自治县沙尖子镇下甸子村,村口蔬菜大棚中,36℃的高温中孕育着经济效益。村民吴运奎所种的铁皮西红柿,是村里普遍种植的品种。村合作社以每公斤8元的价格收购,经过分拣后,每公斤售价可达16元,远超普通西红柿的价格。这一现象成为了当地温室大棚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例证。
吴运奎的大棚致富路
2003年,吴运奎以3万元资金搭建了首个温室大棚,此举在当时颇具胆识。自那时起,他通过温室大棚持续获得收益。目前,他的10亩温室大棚每年可带来约30万元收入,扣除成本后,净利润约为24万元。吴运奎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不仅得益于运气,更是他多年坚持与不懈探索的成果。
江岗子地区的下甸子村,像吴运奎这样的村民数量众多。该村共有40余户人家,每户村民平均拥有两座温室大棚。在吴运奎的带动下,这些村民纷纷走上了通过温室大棚增加收入的途径。
桓仁县的农业产业调整
桓仁满族自治县深刻理解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要领。近期,该县积极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摒弃了农民冬季闲置的传统做法。各地积极研究冬季农业的发展特性,广泛推广以草莓、西红柿、山野菜等为主的果蔬产业温室大棚。这些措施促使村民由“猫冬”转变为“冬忙”,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县内意识到仅种植传统作物收益不高,果蔬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农村资金流入,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且丰富了市场果蔬品种。
合作社推动产业发展
桓仁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推动各果蔬合作社主动行动。合作社紧密追踪市场动态,对种植品种作出适时调整。例如,铁皮西红柿便是基于市场价格波动而选择的种植品种。实施多样化的果蔬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
合作社促进了温室农业的科技化种植和规模扩张。村民在合作社的指导下,对温室内的灌溉和供暖系统进行了改进。此外,合作社还邀请了农业专家传授储存和保鲜技巧。这些改进措施确保了果蔬的风味和品质,提升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
桓仁县引入了“互联网+”模式支持果蔬业发展。此举有效拓宽了产品的销售途径。过去,农民仅能将产品在当地销售或依赖小商贩,而现在,借助电商平台等网络平台,产品得以远销至更广阔的市场。
此举不仅有助于村民收入提升,亦使村集体收入有所增长。农产品销售范围得以拓展,不再仅限于周边地区,进而实现小规模生产与大规模市场的衔接,有效推动了冬季农产品的整体发展。
村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桓仁县村民因温室大棚产业收入显著提高。雅河乡董船营村党支部书记宋修会说,村民生活水平实现显著飞跃。多数家庭拥有三四辆汽车,居住楼房已成为普遍现象,人均存款普遍超过20万元。
这一变化是真实可见的,村民出行方式各异:劳作时驾驶电动三轮车,经商时驾驶面包车或单排货车,休闲时则乘坐轿车。冬季在温室后的社交活动,以及夏季休憩期间的旅游消费,共同展示了肥沃土地孕育的幸福生活景象。
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
桓仁满族自治县在温室大棚产业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发展过程中亦遭遇若干挑战。内部方面,随着种植面积的持续增长,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逐渐显现。外部环境方面,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维持当前的价格优势及产品良好声誉成为当务之急。
发展潜力同样显著,若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提升种植技术,有望培育出更高品质的果蔬。在销售领域,不断拓宽网络销售渠道,并对接更多城市中的高端消费群体,前景广阔。
桓仁满族自治县采用的温室大棚模式,是否适合在其他地区进行直接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