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后付服务为何毁誉参半?揭秘背后的陷阱与便捷

2025-01-22 17:23:25来源:北方时空

“采用先消费后支付模式”因其便捷性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然而,这一做法也引发了广泛批评。在多个地区,消费者团体已发出消费预警。这一现象背后,究竟潜藏着哪些潜在风险和问题?

历史溯源

2005年,瑞典支付公司Klarna首次提出了“先用后付”这一理念。这一支付方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至2020年“双11”前夕,淘宝与芝麻信用联手推出了该服务,并迅速在网络购物领域得到普及。消费者得以先使用商品,再进行支付,这一特性确实吸引了众多消费者。该模式最初在国外兴起,随着电商行业的兴起被引入国内,影响力逐渐增强,众多电商平台纷纷开始采用这种类似的支付手段。

消费者便利体验

众多消费者体验到了其便捷性。例如,一位家庭主妇表示,在购物时无需立即支付,只需使用平台提供的信用额度,退货后平台会自动恢复额度,且每月结算一次账单。这一机制为消费者提供了更灵活的资金运用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资金压力。特别是对于价格较低的物品,消费者可以先试用再支付,若不满意可轻松退货,这对他们的购物决策产生了积极影响。

消费者的困扰

不少消费者遭遇了不便。北京的李女士透露,她并不清楚何时开启了“先用后付”功能。尽管她每次都特意选择了其他支付手段,但在下一次结算时,“先用后付”依旧默认为首选。另外,有记者在某一短视频平台上尝试关闭“先用后付”功能,却始终未能找到关闭界面,最终只能通过联系客服才能彻底关闭。这反映出某些平台在“先用后付”功能的开通与关闭流程上不够完善,未能充分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信贷本质未明示

数据揭示,“先消费后付款”模式本质上属于信用或信贷消费类型。然而,在支付环节,相关平台并未提供显著提示。经过对12位消费者的调查,发现他们多数未仔细阅读用户协议,其中过半数消费者对逾期还款转为贷款及其利率缺乏了解。这种状况极具风险,许多消费者在未充分认知的情况下使用,可能遭遇经济困境。此外,调查还显示,某些平台有意图引导消费者在不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确认操作,涉嫌诱导行为。

平台盈利动机

一些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盈利目的紧密相连。据一位网店店主透露,这些平台对商家征收销售额的0.4%作为服务费,用户数量越多,平台的利润也就越高。从平台立场来看,这种盈利方式促使它们试图拓展“先用后付”功能的用户基数,却忽略了消费者权益的维护和风险提示。这一现象也揭示了为何某些平台在功能设计上对消费者存在不利之处。

风险防范建议

“先用后付”模式需双方均持谨慎态度。电商平台需从消费者立场出发,不断改进“先用后付”系统的设计及功能配置,并在消费者启用该功能时,详尽阐述其内涵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消费者亦需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合理安排消费,并确保按时偿还债务。在使用“先用后付”功能前,消费者应全面认识其中的信贷风险。

在使用“先消费后付款”服务过程中,您是否对相关条款进行了详尽阅读?请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同时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