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份关于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的调查报告。该报告为深入剖析民众生活状况提供了最新数据支持。报告中的多项改进与创新之处尤为引人注目。
调查范围扩大
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的覆盖范围显著扩大。前两次调查分别在2008年和2018年实施,仅涉及全国大约三分之一的区域。以2008年为例,调查涉及约1.7万户家庭及3.7万人;2018年的调查则覆盖了约2.0万户家庭及4.9万人。本次调查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抽取了3.85万户城乡居民家庭,参与人数高达10.7万。此次范围调整旨在全面、准确地反映全国情况。大幅度的范围调整,目的是收集不同地区居民的时间使用数据,以提高调查样本的代表性。
在全国各地居民构成存在显著差异的背景下,针对特定区域的调查往往难以全面反映整体情况。以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与西部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为例,居民在就业与休闲时间分配上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扩大调查覆盖范围对于更精准地捕捉和把握这些差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调查对象拓展
调查对象的年龄区间大幅扩大。2008年的调查仅覆盖了15至74岁的被抽选常住居民;到了2018年,这一覆盖范围已扩大至所有15周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本次调查进一步将年龄门槛降低至6周岁及以上,并纳入了6至14周岁的新年龄段对象。这一调整旨在更精确地反映我国居民在教育及培训方面的投入状况。考虑到在现代社会,6至14岁儿童的教育培训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未将此年龄段纳入调查将导致相关数据统计和研究的缺失。
通过研究家庭与社会的活动模式,我们观察到6至14岁儿童表现出独特的活动规律。当这些儿童被纳入调查范围,我们得以更精确地掌握家庭时间的运用状况,并对这一年龄段社交活动的安排有更深入的了解。
调查内容调整
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对调查项目进行了精心优化与调整。调查将居民日常活动细分为6个关键领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13个活动类别。其中,7个类别被进一步细化,使得活动类别总数增至34个。例如,家务劳动类别被具体划分为烧菜做饭、洗衣清扫、宠物饲养等众多子类别。与以往调查相比,本次调查内容更为丰富和详尽。
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居民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以家务劳动为例,通过对比不同家务劳动所占时间比例,我们可以直观地展示家庭劳动的分布情况。若仅对家务劳动进行笼统分类,则难以达到如此细致的反映效果。
调查方式改进
在调查实施阶段,前两次调查主要依赖纸质问卷进行数据搜集。本次调查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化升级,并运用了统一的采集处理软件。填报主要依托手机小程序进行自主操作,即便是在外地,如在外地求学的学生也能轻松完成填报。对于使用手机填报遇到困难的个体,调查员将携带电子设备前往现场提供帮助,并继续采用纸质问卷进行数据收集。
此次调整显著提升了操作流程的便捷度。随着智能手机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利用手机小程序填写信息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然而,鉴于部分人群在手机操作方面可能存在不熟练的情况,我们仍保留了纸质问卷作为补充手段,以确保这部分人群的数据不至遗漏,进而确保数据的全面性。
数据支撑作用
2008年和2018年进行的两次调查,为社会统计调查体系的优化、民生福祉的评估以及国际间的比较研究贡献了关键数据。此次调查亦将发挥同等作用。通过居民时间利用的调查以及数据的搜集与分析,我们得以更精确地把握民众生活现状,洞察民生发展趋势,并开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生活的对比研究。
在进行国际对比分析的过程中,若需将我国居民在职业、休闲、学术研究等领域的活动时间与其他国家居民进行比较,必须以精确且全面的国内统计数据为依据。此类数据不仅揭示了我国居民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取得的社经成就,而且在国际交流与学术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全新的调查解读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的相关负责人指出,本次调查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在调查的多个层面,如范围、对象、内容以及方法等方面,均实现了创新突破,这一创新特点尤为值得关注。此次调查的独特之处不仅对我国社会统计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今后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估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等工作提供了关键性的参考依据。
因此,您对本次调研可能对您未来生活产生的潜在影响有何看法?我们热切期待您能分享您的个人见解,并积极参与讨论。同时,我们也欢迎您对文章给予点赞,并积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