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行业黄金期,飞手岗位喊渴,专业飞手稀缺,你准备好了吗?

2024-11-06 22:31:17来源:北方时空

随着科技进步和运用领域的持续拓宽,无人机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步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黄金时期。这一发展态势催生了新的职业——无人机操作员。然而,无人机操作岗位的空缺问题突出,而技艺高超的操作人员更是难得一见,这些问题亟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无人机行业发展势头迅猛

无人机产业正快速崛起,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在当今社会,无人机在多个行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农业的农药喷洒和作物监控,到工业的地质勘探,再到电网的巡检,无人机应用场景正逐渐增多。随着各领域对无人机需求的大幅增长,催生了“无人机操控员”这一新职业,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一现象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普遍趋势。在我国,无人机的普及速度正在加快,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无人机操作员职业虽属新兴领域,但人才储备却显得不足。这一岗位要求从业者具备特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并非传统操作工能够轻松转换。例如,从业者必须掌握无人机飞行原理、气象条件对飞行的影响以及数据传输等专业知识。

飞手岗位存在诸多痛点

当前,招聘胜任“飞手”岗位的人员遭遇了不小的困难。“飞手”的培训周期较长,以重庆智慧农服垫江公司为例,总经理陈明川指出,一名“飞手”从新手成长为熟练掌握技能的从业者,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每位学员需投入大约3.5万元,这对个人而言,无论是经济还是时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成为“飞手”之路充满艰辛,而要成为技艺高超的“飞手”则面临重重挑战。在电网巡检领域,一名新晋“飞手”若想成长为技艺精湛的“好手”,通常需要经过2至3年的实践积累。一旦获得执照,企业还需承担额外成本,这包括提供训练场地、设备、物资以及配备教员等,以进行进一步的培训。

飞手综合素养要求高

无人机操控人员需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他们不仅需掌握飞行器的操控技巧,还需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执行飞行任务时,必须持续监控气象条件,保障飞行安全。比如,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必须调整飞行方案,以确保任务顺利完成。同时,还需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尤其是对收集数据的处理和解读。因此,对操作员的教育背景和知识储备有较高的要求。通常,缺乏系统学习的人员难以达到这一标准,而系统学习又涉及到长期投入和较高的成本。

地方积极解决人员短缺

为解决无人机操作人员人才匮乏的问题,多地已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策略。在重庆,一些区域正尝试将校企合作与产业教育融合,着力培养专业的无人机操作人才。比如,重庆的多所职业院校已经设立了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专业。以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为例,自2018年以来,该校已逐步开设了无人机应用技术、飞行器维修技术等课程。

截至当前,该校已培养出超过300名掌握飞行器维修和无人机应用等前沿领域技能的专业人士。同时,学校通过搭建校企合作的教育、产业、人才和创新体系,培养了既具备高素养又拥有实战经验的飞行员。这一举措有效地缩小了教学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

多途径带动飞手培养体系构建

重庆市多个区县正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无人机培训体系、认证标准和考试机制的建设与改进。10月11日,垫江县成功举办了重庆市首届农用无人机驾驶员技能大赛。此次大赛不仅为飞行员搭建了交流平台,还加强了行业内学习与竞争的活跃氛围。

一些区县通过发布政策、举办竞赛等方式,对无人机操作人员的培养给予了扶持和鼓励。此外,针对企业对无人机操作人员特定技能的需求,提供了专门的培训以及企业定制的考证服务。这些举措从多个层面为无人机操作人员的培养与职业成长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

飞手短缺现状短期能否改变

无人机操作人员的不足已对企业成长造成障碍。目前的人才培育机制,在短期内能否改变这一局面尚不确定。众多企业正遭遇人才匮乏的严重挑战,单纯依靠人才市场招聘难以满足其需求。尽管如此,在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协作下,人才培养已初见成效。但鉴于无人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这种进步速度是否足以满足企业需求仍有待观察。我们向读者提问:您认为应如何有效加快无人机操作人员的培养?若您对此话题感兴趣,请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并在评论区踊跃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