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所提出的两项提议引起了金融界的广泛关注。首先,这些提议为行业规范提供了新的指导;其次,它们也激发了一场关于不同观点的激烈讨论。这些提议不仅对银行的负债构成产生了影响,而且与众多非银金融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
倡议内容
近期,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公众号提出了一项建议。该建议着重于对非银行同业存款利率的自律性监管。具体内容包括:将非银行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并规范非银行同业定期存款提前支取的定价方式。此外,银行间协议中需加入“利率调整保障条款”,确保存款挂牌利率及内部授权上限的调整在协议有效期内得以体现于实际存款业务中。这一举措标志着金融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重要进展。当前,金融市场迫切需要细致且有力的规则以维护其正常运行秩序,而上述建议正是在这一需求下提出的。
金融领域持续进步,交易操作越发繁杂。若非银同业存款利率监管不到位,市场秩序存有风险。可能出现价格波动、投机机会增多等问题。相关建议旨在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不同观点
市场对这一提议的反应呈现多样化。华源证券的固定收益分析师廖志明表达了个人的看法,他坚信非银同业存款的定价方式不会引发银行负债短缺。与此同时,一些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担忧,他们害怕新规定可能促使银行存款减少。各种意见均有其合理之处。赞同廖志明观点的人士强调,资金流动主要在银行体系内部发生。从宏观角度观察,金融体系整体呈现出封闭循环的特性,非银同业存款的资金流动与银行体系紧密相连。
投资者持有不同看法时,他们可能会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认为银行在非银同业存款吸引力下降后,部分资金可能转向其他投资渠道。然而,廖志明指出,实际情况远比表面现象复杂。非银同业存款的定价机制不仅不会导致银行存款不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一般存款压力。而且,这一机制还能有效遏制一般存款流入非银同业存款,进而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
同业存款定价预测
廖志明对未来的同业存款定价趋势进行了预测。他认为,非银行业同业活期存款的利率有望普遍下调,甚至可能触及或低于中国人民银行7天逆回购利率的水平,当前该利率的定价范围介于0至1.5%之间。若此预测得以实现,其带来的影响将十分显著,将大幅减少一般存款与银同业存款之间的套利机会。此外,同业定期存款或许将不复存在。
对非银同业机构提前提取定期存款的利率设定上限,此上限应不超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目前为0.35%)。此措施旨在有效遏制套利行为。若未实施该规定,非银同业机构可能将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这种现象揭示了资金的逐利本质,资金往往流向利润更高的领域。
非银同业存款规模现状
当前,非银同业存款的数额备受瞩目。根据廖志明提供的数据,截至2024年10月31日,金融机构持有的非银同业存款累计达31.2万亿元。具体来看,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占比约15万亿元。此外,股票及期货保证金存款预计约5万亿元。在2024年第三季度,公募基金所持银行存款总额为7.31万亿元,而银行理财持有的银行存款规模可能高达8.2万亿元。这些数据揭示了非银同业存款在金融体系中所占比例,及其与金融板块资金规模的关联性。
数据表明,非银同业存款在金融体系内扮演着关键角色。若其价格或规范发生变动,将对金融体系资金流动及银行负债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对现金类产品的影响
现金产品定价的规范性措施已显现成效。根据监管规定,现金及货币基金投资于流动性受限资产的比例不得超出产品净值的10%。新规实施后,非银同业定期存款被纳入流动性受限资产范畴,从而将现金产品投资比例的上限设定为10%。此外,预计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将降至1.5%以下,这或将对货币市场资产的收益率产生显著影响,导致其收益率明显下降。
该影响将逐步波及至相关产品市场的多个领域,可能导致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从这些产品中获得的收益因收益率降低而减少。此外,该影响还将作用于相关产品的市场吸引力,然而,吸引力下降的具体幅度还需进一步观察。
货币基金变化状况
货币基金受到显著冲击,其扣除费用后的收益预计将下降30个基点。此外,降低费用的压力持续增强。这一变动与利率定价体系紧密相关。货币基金收益的降低将导致现金类产品收益大幅缩减,进而有助于减轻银行个人活期存款的流失问题。预计现金类产品的规模增长将显著减慢。
众多投资者及金融机构正遭遇一系列变革带来的挑战。投资者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其理财规划,金融机构同样需要对业务战略和产品开发作出相应调整。投资者能否迅速调整理财策略以应对这些变动?敬请各位在评论区发表见解,同时欢迎点赞及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