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化浪潮下,网络账号所关联的权益争夺问题愈发受到公众关注。员工与公司之间因账号归属问题引发的纠纷,引发了广泛讨论,究竟谁是谁非,成为了众人争论的焦点。
案件背景
小吴是某鲜果公司的员工,该公司正计划进入社交媒体运营领域,并已成立项目小组。小吴担任小组负责人,并使用个人身份证实名注册了新媒体账号。该账号专注于生鲜美食制作。公司对账号的发展投入了大量资源,包括提供拍摄场地和素材。账号的策划、拍摄主题、文案和营销等环节均由公司员工共同完成。在众多员工和公司的支持下,该账号吸引了近百万粉丝,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然而,小吴离职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公司在索要账号时遭到拒绝。
小吴员工认为该账号系其本人实名注册,理应归其个人所有。然而,公司方面坚持认为账号的创建与运营均系公司整体投入,因此应归公司所有。双方意见相左,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公司采取了法律途径解决争端。
一审判决
法院已启动对本案的审理程序。在详尽调查中,法院揭示了若干关键事实。首先,小吴与该公司间存在雇主与雇员的关系。从账号内容创作角度分析,该账号并非由小吴单独创建,而是由包括小吴在内的多员工共同发起。其次,账号的核心内容专注于宣传公司业务。再者,公司提供了拍摄设备等物资支持,且该账号隶属于公司视觉媒体部门的管理之下。值得注意的是,小吴在离职后明确表示将不再负责运营该账号。综合以上事实,法院认定该账号为公司员工集体劳动的成果。依据法律规定,劳动者所创成果应归属雇主,因此,一审判决判定账号使用权归属公司。
小吴对一审判决结果不满,遂决定上诉。二审法院对案件进行了细致审查,一审中认定的事实继续作为核心依据。尽管小吴是账号的实名注册人,但多项证据显示该账号并非仅由他个人使用。其他证据及理由未出现实质性变动,故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的判决结果,判定账号的使用权依旧属于公司。此次判决进一步明确了在类似案件中,判断账号归属的关键要素。
纠纷原因
此类纠纷的起因与当前流量经济的兴起密切相关。网红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网红”账号的经济价值持续上升。在众多企业中,常常存在一个模糊区域,即对于账号权益归属的界定不够明确。以小吴所在公司为例,若账号是以员工个人名义注册,且基于工作运营,那么账号权益的归属问题便容易引发争议。相对而言,若企业以自身名义注册账号,并由员工进行运营管理,此类情况的账号权益归属通常较为明确,归属于公司。
判定依据
在处理账号归属权争议的案例中,仅依赖网络服务平台的实名认证机制是不够的。职场中,对于账号“名实不符”的争议,需要考虑多个评定因素。例如,员工注册账号是否属于履行职务行为,这一点至关重要。若账号系履行职务所注册,那么该账号很可能不属于个人。此外,账号内容是否与工作相关也是一项重要考量。若内容主要围绕公司业务展开,那么将其视为个人账号的可能性就较低。同时,还需关注账号的制作主体,是个人行为还是集体员工行为。最后,还需评估内容与注册人个人身份的紧密程度。
企业防范措施
企业自身亦应从该案中汲取经验。在未来的宣传推广活动中,公司应优先以主体身份开设注册账户。若因特殊原因需以他人名义注册,务必保持高度警惕。企业应通过签订协议来明确账号归属,而不仅仅依赖他人注册的账号。此外,协议内容需详尽规定双方的权益与义务、账号的管理运营等方面,以确保类似争议不再发生。
该判决结果警示了众多企业和员工,提醒了潜在的风险。贵公司在账户管理上是否也面临相似的隐患?呼吁大家积极点赞与转发,以提高公众对此问题的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