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中新网辽宁报道了一条鼓舞人心的新闻。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与沈阳工学院共同探索新的合作途径,共同举办了一系列富有正能量的活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志愿者服务队成立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与沈阳工学院携手成立了“星火”志愿者服务队。据12月6日的最新消息,超过2000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相关活动。在成立仪式上,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石任华向志愿者队伍颁授了旗帜。随着旗帜的飘扬,由沈阳工学院百余名优秀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正式诞生。他们将负责博物馆的多项志愿服务,包括义务讲解、展厅管理和参观咨询等。此举不仅为博物馆的日常运营提供了支持,同时也让志愿者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当前,众多学子热切期望踏入社会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此次志愿团队的组建,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愿望。在服务期间,志愿者们每一次的解说,每一次与游客的交流,都可能是传播历史知识的绝佳时机。
辽宁红色文化宣讲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红色印记宣讲团在活动日对辽宁“六地”的红色文化进行了宣讲。宣讲中,他们借助生动的英雄故事和宝贵的历史图片资料。辽宁在此次宣讲中凸显了其独特地位,作为抗日战争的起点、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新中国国歌的灵感来源、抗美援朝的出发地、共和国工业的奠基地以及雷锋精神的发源地。这些称号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热血与辛勤。宣讲期间,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专注度,英雄事迹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这种红色文化教育若能深入人心,将对当代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产生深远影响。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性往往不足。通过现场聆听宣讲,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心灵的触动,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与沈阳工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一致同意利用各自的长处,这标志着双方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随后,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选题、学术交流和文化遗产合作项目将陆续启动。此举旨在将辽宁省的“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目前,学校的思政课程中,许多内容较为理论化,与地方实际文化资源的结合不足。这种合作模式的引入有望显著改善这一现状。
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此举亦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对学生的思想沁润
此次活动的举办,其最显著的作用在于对青年学生的思想与精神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学生们通过参观博物馆、聆听红色文化讲座以及投身志愿服务等,对国家的发展历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信息碎片化和娱乐化充斥日常生活的当下,这种触及心灵深处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他们的思想倾向将决定社会的未来走向。因此,在精神层面上的这种渗透显得尤为关键。
活动的创新意义
该馆校合作模式展现了显著的创新价值。它打破了学校与社会机构间较为局限的交流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2000多人参与此类大型活动。此外,双方还共同组建了志愿者队伍,并展开了多领域的合作。这些举措充分展现了双方在合作中的勇于创新和积极尝试。在教育事业不断进步的当下,这种模式或许能为其他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该合作模式有效融合了双方资源,创造出大于总和的价值,不仅促成了双方共赢,而且在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正向的广泛影响。
地方文化传承展望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与沈阳工学院的合作深化,为辽宁省“六地”红色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借助此次活动的契机,双方合作项目的推进有望使红色文化在校园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进而通过学校的广泛平台逐步渗透至社会各个层面。此模式,即通过具体项目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亦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当前首要任务是持续加强双方合作项目的深入发展,充分发挥各自拥有的资源优势,解决合作中出现的挑战,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的实施。
如何看待馆校合作对地方红色文化传承的价值?读者朋友们可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意见。同时,也期待大家给予点赞并广泛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