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晚,证监会发言人就市场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了表态。发言人对退市监管政策发表了新的观点。这一表态很快引发了证券市场的热议。值得关注的是,今年A股市场的退市案例数量异常多,已有52家公司完成了退市程序,这一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退市企业数量创新高
今年,众多企业退市的潮流中,10月17日,一家拥有25年上市历史的知名客车公司ST亚星宣布主动选择退市。这一举动在业界激起强烈反响。ST亚星成为众多退市企业中的显著案例。在52家退市企业名单中,不少曾辉煌一时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名列其中。这一现象反映出,往日的辉煌并不能抵御市场的激烈竞争。
经过严格审查,今年退市企业名单显现出退市背后的众多复杂动因。市场环境变动以及企业内部运营难题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使退市企业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史上最严退市新规
今年四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该文件被普遍视为“史上最严”的退市规定。文件中对退市的具体条件进行了详尽说明,提升了退市门槛,并设立了多种退出途径。特别是,文件强调了清除那些缺乏生机、仅存空壳以及破坏市场秩序的企业的重要性。
新规对退市情形进行了详尽分类,包括财务状况、合规性、重大违法行为以及交易违规等四大类别。针对每一类别,均制定了公开、透明且易于预见的明确标准。该规则的完善使得退市判断的依据更加明确。
面值退市成主流
在52家退市公司中,约77%即40家公司因股价跌破面值而退市,这一比例表明面值退市已成为主流趋势。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这一现象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市场价值评估不理想、资金流动性短缺以及投资者信心不足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
公司面临利润下滑、债务上升或行业竞争加剧等重大困境时,其股价常遭遇市场消极反馈,价格常常跌至面值以下。这种现象揭示了公司内部状况对股价产生的直接效应。
退市的积极意义
过去一年,A股市场退市企业数量达到了历史峰值。这一变动产生了多方面的正面影响。退市制度成功淘汰了不满足上市要求的企业,防止了它们继续耗费市场资源。那些长期占用有限资源的“僵尸企业”问题得到了退市机制的缓解。
淘汰那些无法持续满足经营需求及信息披露标准的企业,有利于维护市场活力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这一举措类似于生物的更新换代,唯有通过竞争性淘汰,市场方能持续进步。
市场观念转变
田利辉指出,退市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市场对低质量资产的辨识能力日益增强。这一改革推动了市场观念的转变,以往对“炒小、炒差、炒壳”的偏好显著减少,优质股票逐渐获得更多资金关注。这些变化反映了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与过去相比,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质量的评估更为理性。
退市风险解读
对退市风险的认知需精确无误。王利指出,判断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否可能面临退市或被标注为退市风险警示(*ST),需全面考察其具体状况。仅依据监管部门询问或业绩下滑等单一财务指标进行判断,既违背了退市的相关规定,也可能导致投资者作出错误判断。
证监会发布信息显示,报道提及,在36家面临退市警示的*ST企业中,大多数企业已采取或正在采取改善经营、并购重组、破产重整等措施以减少退市风险。同时,报道还提到,66家预计在2024年年度报告公布后可能被赋予*ST标签的企业,并非必定退市,它们仍有一年的时间通过改善经营状况和提高质量来应对退市风险。值得注意的是,ST与*ST存在差异,ST主要提醒投资者关注公司的运作规范和经营风险,一旦公司整改成功,便有机会申请撤销ST标签。
亲爱的读者们,对于退市制度的不断优化,您有何期待或建议?热切期待您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同时,我们也期待您的点赞,并邀请您将这篇文章转发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