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已成优势产业 /b>
过去十余年,光伏产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其发展已从依赖外部原材料、设备和市场转变为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自主可控产业。我国在光伏制造领域,无论是规模、技术水平还是产业体系,均位居世界前列。据国家能源局1月21日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约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2%,这一强劲增长势头有力地证实了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
产品价格持续下探 /b>
产业繁荣之下,市场竞争愈发严峻。光伏组件的关键部件——太阳能电池,价格持续走低。此外,太阳能电池的出口量上升而价格下降,这仅仅是行业深度调整的一个缩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产品价格普遍下滑,对企业经营产生了直接影响。
过往经历周期调整 /b>
光伏产业,作为周期性较强的领域,在其发展过程中遭遇了多轮考验。2008年金融危机、2012年欧美“双反”政策以及2018年的光伏补贴削减,均引发了行业的三次周期性调整。每一次调整都导致行业陷入低谷,迫使企业重新规划发展策略。然而,光伏产业总能克服困难,持续发展壮大。
头部企业由盈转亏 /b>
2023年,光伏组件行业两大领军企业净利润均突破百亿大关。然而,进入2024年,这两家企业由盈转亏。这一现象既揭示了企业在市场波动中的脆弱性,也凸显了光伏行业竞争的激烈性。行业内部同质化问题突出,成为企业盈利状况急剧下滑的关键原因之一。
价格下跌原因剖析 /b>
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表明,光伏产业内部竞争激烈,暴露出各关键环节的同质性难题。中金公司的分析显示,2023年高昂的成本推动了高额利润,促使大量产能投入市场。然而,随着供需关系的变化,产业链的价格自2022年底开始波动下降,预计到2024年下半年将基本触底。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去年前10个月,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产品的价格均出现了显著下滑。
行业拐点与未来展望 /b>
去年底至今年初,光伏产业链上的硅料、硅片、电池等产品经历了供需关系的转变和价格回升。厦门大学的林伯强教授分析,这属于行业周期性的问题,底部调整将促进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华福证券的研究报告预测,供给侧改革预计将持续至2025年,有助于光伏行业摆脱产能过剩的困境。对于2025年,行业有望实现供需的再次平衡,并且预期将有更多的技术创新和突破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