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6日),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再生资源绿色供应链发展报告》具有深远影响。报告指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链结构相对完善,但整体竞争力有待加强,这构成了产业发展的核心难点。
再生资源产业的现状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在废旧物资回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该产业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一体化体系,其规模亦在持续增长。这一趋势表明,再生资源产业正逐步走向成熟,其发展模式正从单一回收利用向多环节联合发展转变。这种多环节的协同作用,有助于提升资源再生效率。此外,这种发展模式还使得再生资源产业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效用,彰显了其在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
进一步观察,体系内部各环节持续优化升级。从回收起点至最终销售阶段,产业链持续拓展。环节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些变化预示着再生资源产业正朝着更高效率和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迈进。
2023年再生资源回收总量
2023年,十个品种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约3.76亿吨,较2022年上升了1.5%。这一数据直接揭示了再生资源回收量的增长趋势。这一增长趋势体现了社会对再生资源回收意识的增强以及政策推动的成效。
废钢铁在回收品种中位居首位,其占比超过总量的60%。这一地位主要得益于钢铁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导致废钢铁产量庞大。同时,废钢铁的回收技术也相对成熟。高效回收废钢铁对于保障钢铁产业的资源供应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品种回收量增幅情况
报废机动车回收量显著上升,年增长率达29.2%。这一增长趋势揭示了交通领域迅猛的发展态势及更新换代的加速。随着报废车辆数量的增加,回收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也为回收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废玻璃回收率未超过40%,废旧纺织品回收率则不足25%。这些低附加值再生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这一现象与回收成本高昂、技术挑战重重等因素密切相关。由此,部分低附加值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进而导致了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
不同类别资源产业链情况
高附加值再生资源,包括废钢铁、废弃电子电器和废旧汽车等,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回收与再利用产业体系。这一体系对于提高资源产品的再利用率具有积极作用。它不仅有助于降低资源浪费,而且还能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低附加值再生资源价值不高,难以吸引充足的投资和技术支持。这种情况使得其产业链发展缓慢,对再生资源产业的全面均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再生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中国再生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实现宏观数据服务、数字供应链协同服务、新技术创新应用服务的三大建设任务。该平台有效整合了各类资源。宏观数据服务为政策制定提供导向,数字供应链协同服务促进了企业间各环节的协作。
技术创新在再生资源产业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该平台汇聚了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资源,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参与热情,助力绿色产业链的发展,提高了再生资源的使用效率。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借此平台,迈出了向现代化和规范化发展的关键步伐。
再生资源产业的未来发展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虽已取得进展,但整体竞争力尚需提升。为增强竞争力,需提升低附加值资源的回收效率。若政府能实施税收减免或研发补贴等扶持措施,或许能更高效地优化这些资源的利用。欢迎评论、点赞及分享,共同关注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进步。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实现均衡,既要不断优化高附加值资源,也要高效利用低附加值资源,以此推动再生资源绿色供应链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