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终奖发放前离职,还能拿到年终奖吗?最高法指导案例揭秘

2025-01-02 08:38:45来源:北方时空

年终奖的分配问题持续受到广泛关注,这一议题与众多劳动者的直接利益密切相关。若处理不当,有可能加剧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

法律人士观点

陈伟律师,系国浩律师(深圳)事务所的一员,他指出,用人单位在派发年终奖时,必须遵循劳动法律的规定。遵守此规定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核心原则。劳动法的相关条款在劳动领域内具有不容忽视的约束力。2020年11月,成先生因公司无端降低工资而辞职,并据此向仲裁机构提出申请,要求追讨年终奖等权益,其主张基于自身权益受损应获得补偿的原则。律师的观点通常基于对众多实际案例和法律的深入研究,对相关各方均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职场,每年新员工大量涌入,年终奖争议频发。陈伟律师的提醒对劳动者和公司都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双方需全面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以降低潜在纠纷风险。

合同明确时的年终奖发放

若劳动合同或公司制度对年终奖的数额有明确规定,并且员工已尽其工作职责,离职员工便有权领取该年终奖。这一规定体现了双方约定的约束性。在实际案例中,企业无权推翻这一约定。就如同合同上的签字具有法律效应,约定的条款同样受到法律保护。

企业在拟定合同和规章制度时必须谨慎行事。若企业对此不够重视或故意使规定模糊不清,未来可能会面临法律上的挑战。此外,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也应细致阅读条款,以防自身权益受损。

合同未明确时的情况

若公司未对年终奖作出详细规定,或劳动合同中未提及,根据同工同酬的原则,离职员工的年终奖应按照其当年实际工作时长所占比例进行支付。当前,许多企业尚未对年终奖制定明确政策。一些小型企业虽口头承诺,但未提供书面保证。离职员工若要求年终奖,情况通常较为复杂。该原则旨在维护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益平衡。

企业必须认识到这一原则的存在,并据此制定相应的财务规划。此外,劳动者也应了解,在类似情况下,他们有权利捍卫自己的基本权益。

成先生案例的审理

2020年,成先生因公司无端削减薪资而决定离职。他向前雇主提出诉求,期望获得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以及当年的六万元奖金。但公司方认为,成先生未满一年工作期限且未接受考核,不符合奖金发放的标准。法院审理后判定,若员工在年终奖考核年度内的工作时间未满一年,雇主应按员工实际工作时长与全年工作时间的比例来确定年终奖的分配比例。同时,该公司未对外公布绩效管理的详细实施办法。

企业管理的透明度与规范化操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这一举措为包括成先生在内的劳动者们提供了法律保障的支撑。

房女士与杨某案例对比

房女士因对公司规章制度持有异议,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恢复其劳动关系并索回2017年的奖金。杨某未能达到公司年终奖的发放条件,且双方已就解除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然而,杨某在年终奖发放时已经离职。法院审理后认为,公司未能提供证据证明房女士的业绩和表现不符合规定,因此判决房女士有权获得奖金。至于杨某,由于不符合条件,未能获得奖金。成都大学的张居盛教授指出,这两起案件的主要区别在于劳动合同解除的具体方式和年终奖的相关约定。

这两个案例突出展示了年终奖分配决策在不同场景中的显著区别。此外,它们还凸显了企业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应对员工关系时,进行全面细致考量的重要性。

关于提前离职规定有效性

陈伟律师提出,对于“未满一年离职者不得领取年终奖”的规定是否合法,不能轻易得出结论。这一评估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处理此类问题尤为繁杂。部分企业确实依据员工业绩评估,并在员工充分知晓相关条款的前提下,允许其离职,此时该规定或许成立。但若企业故意拖欠年终奖或规定本身违反法律,则此条款应被视为无效。

劳动者在维护自身权益过程中,往往需搜集大量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合同、工作时长记录以及工作表现等。做好充分准备后,劳动者在面对权益受损时,将更有信心去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关于年终奖等权益问题,不知各位读者是否有过类似经历,若有的话,请问您是如何处理的?我们期待大家踊跃点赞、转发并参与讨论,共同寻找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