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中国湿地保护成果显著,如何做到的?

2025-02-02 15:26:33来源:北方时空

2月2日标志着第29届世界湿地日的到来,今年的主题聚焦于“守护湿地,共创未来”。我国在湿地保护领域取得的成就引人注目。自十八大以来,湿地保护工作持续深化,一系列数据凸显了显著成效。

十八大以来湿地保护修复成果

自2012年11月十八大于我国召开以来,我国在湿地保护与修复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已实施3700余个项目,新增及修复湿地面积超过100万公顷,湿地总面积保持在5635万公顷以上。全国范围内已设立2200余处湿地自然保护区,这些举措充分展现了我国在湿地保护方面的坚定决心与强大实力。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相关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以及全国范围内对生态保护意识的整体提升。

这些成就并非轻易获得,它们是长期不懈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所取得的。相关保护区的设立,更是展现了对于湿地保护长远规划和专门区域设置的深思熟虑。

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构建

我国近年来持续优化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该规划为未来湿地保护设定了清晰的发展路径。目前,已确定82个国际重要湿地,认证了13个国际湿地城市,并认定了58处国家重要湿地和1153处省级重要湿地。这一分级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持续进行的综合监测和白皮书发布是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

湿地识别的分级有助于对规模和重要性不一的湿地实施差异化管理。通过综合监测,可以实时了解湿地状况。同时,白皮书对外公布我国湿地的生态环境信息。

红树林保护修复成果显著

中国红树林保护与恢复行动取得显著成果。过去五年内,新增红树林面积超8800公顷,修复面积达8200公顷,总面积现已突破3万公顷。较21世纪初,面积净增近8000公顷,使我国跻身全球少数红树林面积持续增长的国家行列。红树林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在红树林保护和恢复过程中,实施了众多科学且成效显著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细致挑选适宜红树林生长的地域,并运用恰当的种植及修复技术。这些成果不仅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

互花米草防治进展顺利

我国致力于实施《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在2024年底前,已完成7.33万公顷的除治工作,完成率高达89.4%。这一举措有效控制了互花米草的蔓延,保障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

为确保达到这一防治成效,必须精确识别互花米草的生长习性及传播机制,并投入充足的人力和财力开展监测与治理活动。同时,加强各地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至关重要。

国家湿地公园的作用与发展

2024年标志着国家湿地公园设立二十载。全国共有903个湿地公园,它们共同守护着约240万公顷的湿地资源。这些公园促进了超过500亿元的区域经济增长,其中约九成对公众免费开放。在保护湿地的同时,它们也实现了公众利益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国家湿地公园的落成,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湿地及其保护意义的平台,并吸引了众多人士投身于湿地保护事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这主要得益于公园周边旅游业和产业的兴起。

未来湿地保护规划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计划实施多项湿地保护项目。将全面执行《湿地保护法》,并致力于构建三大体系,执行两项特定计划,协助国际红树林中心事务,协调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利用,同时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促进高质量增长。这些举措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坚持,是湿地保护工作的延续。

中国湿地保护将得到全面提升与系统化,通过创新模式寻求湿地保护与发展的融合路径,为湿地在未来在环境、经济等领域发挥更显著作用打下坚实基础。关于中国湿地保护未来可能取得的更多成就,期待大家的观点交流。欢迎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