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386.7万家排污单位如何实现全覆盖管理?生态环境部最新举措曝光

2025-01-20 14:34:01来源:北方时空

1月20日,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公布信息,指出当日举办了一场常规新闻发布会。会上,部门宣布了一项关键举措:正致力于将排污许可制度确立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的核心手段。此行动对环境治理效果产生了显著效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排污单位全覆盖

构建该核心制度的关键在于确保所有排污单位都被纳入管理体系。生态环境部制定了详细的分类管理目录,并发布了众多技术规范和指导性文件,包括80项排污许可技术规范和45项自行监测指南,旨在使各行业有序进入排污许可管理体系,并实现全面覆盖。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86.7万家排污单位被纳入管理,其中37.1万家获得了排污许可证,349.6万家完成了排污登记,监管水污染物排放口超过25万个,大气污染物排放口超过115万个。这些数据反映了生态环境部对排污单位管理的全面性,为科学、精准、依法治理污染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掌握大量排污单位的详细信息,也是合理分配环保资源的基础。

环境监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随着城市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了解排污单位的实际情况。全面监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它有助于填补环境治理中的缺陷和空白,进而为创建绿色生态环境奠定稳固的基础。

一证式管理落实

在核心制度构建期间,排污许可的“一证式”管理至关重要。生态环境部主动推动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多部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并正式发布了《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以此强化法律体系的基础。此外,还推出了《排污许可管理办法》,目的在于指导各地将多种环境管理要素纳入排污许可体系,以实现各类污染物的统一管控。

该措施促进了环境监管的统一与规范化。此前,环境管理的各个部分较为分散,给企业和监管机构带来了不少困扰。“一证式”管理模式使企业对自身职责和监管要求有了清晰了解,同时,监管部门在履行监管职责时也更为高效和有序。比如,有效降低了因监管要求不一致或重复而产生的冲突,从而提升了环境管理的整体效率。

核心制度建设推进

生态环境部正加紧推进核心制度的构建。已将环境评估文档及审批规范整合至排污许可证监管体系,旨在推动环境评估与排污许可制度的同步更新。在火力发电、钢铁等行业,环境数据统计与排污许可证的对接正按计划有序实施。以火力发电行业为例,已有2200多家企业提交了统一报表。与过去相比,火力发电企业需填报的指标数量从472项降至361项,其中188项指标的填报流程得到简化,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同时,固定污染源的自我监测监管体系得到改进,38万家企业的监测数据已通过许可平台实现集中管理。

该举措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增强了生态环境统计的精确度。以火力发电业为例,过去填报的数据既繁琐又常出现失误,而统一报表的推行使得错误率显著下降,从而为环境决策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持。

2024年11月举措

2024年11月,生态环境部积极响应三中全会精神,正式发布《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方案着重于提升环境品质,强化对污染物排放量的集中管控,并对固定污染源实施全面、联动及周期性的排污许可管理。随着排污许可制逐步成为关键制度,该方案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我国政府坚定地推进环境质量的改善。伴随经济的增长,民众对环境质量的期望持续上升。通过专门制定的政策手段,能够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对整体环境质量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下一步工作计划

生态环境部将《实施方案》作为工作重点,致力于提升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的核心作用。全面推行排污许可的“一证式”管理模式,力求在质量和效率上取得双重提升,确保排污许可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和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该措施旨在增强环境管理的效率与力度。对企业而言,此举有利于规范其排放活动。由此,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得到提升。总体而言,该举措旨在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达成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目标。

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尽管已有显著成果,然而,以排污许可制为基础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构建仍遭遇诸多挑战。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在推行排污许可制度过程中,可能会遭遇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等多重困难。尽管存在这些挑战,未来前景依然充满希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积极引导,预计将有愈来愈多的企业逐步适应并支持排污许可制度。

尊敬的读者,随着生态环境部实施排污许可新规,企业及公众应如何各尽其能?我们诚挚期待您的点赞与转发,并希望能在评论区看到您的深刻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