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 60 元就能获得国际竞赛获奖证书?记者调查山寨赛事乱象

2024-10-27 01:10:38来源:北方时空

近期,社交网络平台上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部分人通过参与所谓的“水赛”来提升综合测评成绩。这些赛事的获奖几率非常高,只需支付报名费,完成简单的流程即可获奖,更有机构出售相关证书。这一现象无疑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热点。

竞赛乱象丛生

在部分学校,综合测评成为选拔优秀和优先推荐的标准,由此促使众多学生投身于所谓的“水赛”。例如,宁萌就读的学校中,就有不少同学参加了被宣称为国际或全国性的比赛并取得了较高的排名。在社交平台上,甚至有人通过参与“水赛”获得了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等机会。这一现象揭示了此类竞赛的普遍性。从统计数据来看,诸如“五分钟获得两张国家级证书”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评优评先流程。

同时,众多竞赛存在不规范现象。例如,对参赛者的资格和作品的规格缺乏明确要求,诚信审核机制缺失,这常常导致奖项的署名出现虚假情况。

主办方目的存疑

有报道称,部分竞赛的组织者存在学术道德缺失问题。这些主办方举办学科竞赛的初衷,据称仅仅是出于盈利目的,这样的做法使得比赛失去了公正与公平。以北京某教育文化有限公司举办的类似活动为例,该事件已被教育部指出存在违规行为。这些主办方大张旗鼓地举办赛事,诱导学生花费金钱以换取加分机会,表面上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内容空虚。这种做法不仅对学生成长无益,还侵犯了其他学生的评奖资格。

学生为求加分不择手段

众多院校实施政策,其中学生在保研阶段若拥有软件著作权等权益,可额外获得加分。因此,部分学生纷纷寻求“捷径”,参与与专业无关的项目,目的仅在于提升综合素质测评成绩。然而,此类行为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并引发对其荣誉所得正当性的质疑。

“水赛”带来的不良影响

学生参与此类“水赛”过多,并不能实质性提升个人能力。从学校角度出发,这种风气的蔓延可能对校园学术氛围的营造产生不利影响。在评选优秀和优先考虑方面,这种现象可能导致真正具备参加正规竞赛实力的学生失去机会,从而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参赛者应如何应对

在参与学科竞赛时,大学生需增强辨识力。他们应确认竞赛的权威性与认可度,评估其专业性与难度,同时要警惕虚假宣传与过分承诺,以规避那些价值不明的“水赛”。这种行为体现了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解决之道在于各方合力

学科竞赛异化现象在部分大学生中较为突出,其根源主要可归咎于竞赛主办方。为有效解决此问题,需多方面共同努力进行整治。管理部门需制定并发布具体的竞赛管理规范,确保竞赛活动得以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进行。同时,赛事主办方应加强对参赛者学术道德与行为规范的重视,并严格查处竞赛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

关于此现象,您有何见解?我们期待广大读者踊跃参与讨论,同时,请勿忘为本文点赞及转发。